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8年1—12月全国核电运行情况显示,2018年我国核能累计发电量达到2865.11亿千瓦时,比2017年同期上升15.78%。累计上网电量2688.08亿千瓦时,比2017年同期上升16.04%。1—12月,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499.22小时,设备平均利用率为85.61%。记者梳理发现,与前两年相比,核电消纳问题得到一定缓解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12月31日,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台(不含中国台湾地区核电信息),装机容量达到44645.16MWe(额定装机容量)。2018年1—12月,44台商运核电机组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。其中,7台核电机组在2018年投入商业运行,装机容量为8838.00MWe。
据了解,2018年9—12月,我国核电进入密集投产期。9月20日、11月5日,三门核电1、2号机组完成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,具备商业运行条件。10月22日,海阳核电1号机组完成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,具备商业运行条件。12月13日,台山核电1号机组完成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,具备商业运行条件。12月22日,田湾核电4号机组完成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,具备商业运行条件。
记者梳理发现,2016年、2017年,我国核电全年设备平均利用率分别为79.55%、81.14%;而2018年核电的设备平均利用率达到了85.61%。2018年核电设备利用率为三年中最高,分析人士认为,这一数据反映了核电消纳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。
2016年,由于辽宁红沿河核电1—4号机组、福建宁德核电2、3号机组均在不同时间应电网要求降功率运行,福清核电2号机组被临时停半个月。2016年全年核电设备降功率频繁,全年核电设备平均利用率偏低。2017年,辽宁红沿河核电、福建的宁德和福清核电、海南昌江核电,以及广西防城港核电均发生应电网要求降功率运行的情况,核电设备运行受影响面积广,因此2017年全年核电设备平均利用率仅为81.14%。而2018年,核电基地降功率运行情况得到改善,全国范围内,仅有浙江秦山核电1号机组降功率运行1次、辽宁红沿河核电4号机组存在多次降功率运行以及季节性停运。
上述分析人士称,核电利用小时数增加,主要得益于全社会电力需求增加。
中电联日前发布的《2018—2019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》显示,2018年,全国全社会用电量6.84万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8.5%、同比提高1.9个百分点,为2012年以来最高增速;各季度同比分别增长9.8%、9.0%、8.0%和7.3%,增速逐季回落,但总体处于较高水平。据悉,2018年用电量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宏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,第二产业用电平稳增长;服务业用电持续快速增长;电力消费新动能正在逐步形成,高技术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用电高速增长;工业、交通、居民生活等领域推广的电能替代成效明显;以及夏季长时间极端高温天气拉动用电量快速增长。
在经济新常态和电力工业新常态背景下,电力市场相继出现“弃风光”“弃水”“弃核”情况,并呈现出持续扩大之势。且随着新一轮电改的推进和深化,电力产品的商品属性将不断强化,核电与其他电源形式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将加剧,必然会带来核电参与调峰运行的压力,核电的电力市场化交易也将面临更大挑战。据记者了解,2018年,除了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带动,电力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核电消纳,例如防城港、红沿河、秦山核电相关机组均不同程度参与了电力市场化交易。
此外,三代核电技术日趋成熟也为核电运行增加了有利条件。据悉,目前国内在建在运及拟建的三代核电技术包括自主研发设计的“华龙一号”、在引进AP1000基础上自主研发的CAP1400压水堆核电技术、法国EPR技术,以及美国西屋公司的AP1000技术。